第1章 陈奇 人上了年纪才知道,有时候拉屎拉的好也是一种炫耀。 1979年,这是个春天。 陈奇提提裤子,从门框胡同的公厕走出来,心满意足的画了个圈圈。 因为他刚刚拉了一泡好屎,排泄通畅,精神愉悦,19岁的心脏强有力的鼓动着血液和脉搏,还没开封的海绵体受到腹腔加压而蠢蠢欲动——久违的感觉! 早上九点。 已过了上班时间,胡同里非常安静。 这是一条百米长、三米宽的小胡同,不起眼的藏在大栅栏里面,但在30年前,这里是赫赫有名的小吃街,复顺斋的酱牛肉、瑞宾楼的褡裢火烧、康家的老豆腐,还有年糕钱、爆肚冯、包子杨等等,与大栅栏一起成就了京城最繁华的所在。 陈奇走了几步,到了12号院的门口,门上钉着牌子:新华书店宿舍。 以前是张恨水住的,前前后后有七个内院,异常宽敞,张恨水在此住了3年,写出了《金粉世家》,后来去南京了,院子几经转手变成了宿舍。 宿舍,自然不规整。 几十户人家,共用水,到处是私搭的煤棚和杂物间,锅碗瓢盆、鸡零狗碎整日不停。所谓人间烟火气,是建立在你有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居高临下的一种评头论足,如果你本身在烟火气之中,你绝对不会觉得这很美…… 陈奇住不惯这个破地方,父母都上班了,他进了家门,洗洗手又搓了把脸,带着“东方红”图案的镜子里映出一个年轻人的样子。 头发不是当下流行的分头,而是理的很短,一根根像立起来的刺,眼睛很亮,嘴唇略薄,给这张俊俏的脸平添了几分叛逆,身高178左右,在这个年代是很高的了。 高到什么程度? 郭富城165左右,刘德华169,张学友173,黎明179是真的大高个。如果你觉得另外三个挺高的,那是因为他们的鞋里常年垫着特制增高垫…… “陈奇?” “陈奇?” 门外忽然一阵喊,跑进来一个姑娘,齐耳短发,苹果似的脸蛋,皮肤很糙,大高个,穿着一身灰色的棉质旧衣裤,踩着一双黑面红底的布鞋,那脚起码有41。 “你怎么还磨蹭呢?快走,开会去!” “我不想去。” 他懒趴趴的还想躺会。 “你再这样我批评你了,你回了城怎么就变成消极颓废的落后分子了?陈奇同志,振作起来,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境就自暴自弃,组织会给我们安排工作的!” “黄占英同志,你不要挂念我们的革命情谊,你让我堕落下去吧……” “少废话,走走走!” 黄占英嗓门大,力气更大,一把将他薅起来。 陈奇没办法,只得慢吞吞的穿上外套,也踩着一双黑面红底的布鞋。 各自骑上二八大杠,先溜出胡同,抬眼便是正在恢复生机的大栅栏,七拐八拐的到了珠市口大街,又一路向东,1979年的京城仿佛一帧帧老照片慢悠悠的从身边擦过。 天空是灰蒙蒙的,街道由于车流稀少显得特别宽阔,自行车堂而皇之的行在中间,两侧建筑低矮破旧,密密麻麻布满了电线杆和电线,人群也是一片沉暗,蓝的灰的军绿的,只有警察的白色制服添了一丝亮度。 道路两旁,每隔一段就有人在种树。 前两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京城是世界沙漠化边缘城市。 这是事实,因为春天的沙尘暴太厉害了,今年又来了一次漫天黄沙,新华社专门发稿《风沙紧逼京城城》,正赶上开第五届全国高官会,遂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今年是第一年,全城都在栽种杨树,于是此后的春季不仅有沙尘暴,还多了杨絮柳絮…… 俩人骑了5公里左右,到了天坛东侧,矗立着一栋建筑: 崇文区工人俱乐部! “这么多人?” “全区的无业青年都来了吧!” “那叫待业!” “嗯嗯,待业待业……敢情这年头就发明新词汇了。” 陈奇暗暗嘀咕,只见眼前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男男女女都很年轻,表情一个比一个丧,穿着一个比一个土,时不时张望一眼,在等待俱乐部开门。 黄占英是个E人,不知社恐为何物,拽住一个瘦小戴眼镜的青年,询问:“同志,我们刚到,你们打听到什么消息没?” “我还真探听到一些……” 对方也很热情,压低声音道:“听说崇文区是试点,先拿我们开刀,要大搞生产服务合作社。” “合作社?那是集体单位!” 黄占英瞪大眼睛,原本就大的眼珠子似乎要瞪出来,也压低声音:“不行啊,集体单位工资低,待遇差,什么福利都没有,还被人笑话。” “喂喂,你在我家里还一脸伟光正,怎么就突然现实了?”陈奇道。 “要是正式单位,哪怕安排我去扫厕所我都愿意,集体单位不正式呀,你别笑我,你也一样,你爸你妈能丢得起那个脸?” “我无所谓啊……” 正说着,人群开始骚动,一波一波的往前挤,还有高喊维持秩序的,却是俱乐部开门了。 黄占英拉着他往里冲,跟猛张飞似的,愣是没掉队,好不容易进去了,里面是一个能容纳千人的大厅,上下两层,前方有舞台,可以搞活动,也能放电影。 拉着一条横幅:“崇文区政府解决待业青年就业问题现场说明会!” 俩人找地方坐下。 没多久,几位领导走上台,正式开会。 1979年初,全国2000万人待就业,其中知青1千多万、城市闲散劳动力230万,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105万……京城尤为艰巨,待业青年40万人,平均每2.7户就有1人待业。 这个比例太可怕了! 比后疫情时代还可怕。 很多人对这个年代有一种刻板印象,就是读书好,中专毕业就能嘎嘎乱杀,包分配……没错,是包分配,但前提是得有那么多岗位。 上山下乡从50年代就开始了,本质上是为了缓解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带来的就业压力。 而人道洪流之后,这些知青返城,又与第二次人口高峰重叠,又造成了大量的待业青年。这帮人年轻气盛,没工作,整天在城里闲晃,打架斗殴,是极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安置就业,是今年国家的头等大事。 台上领导唠唠叨叨的说了一堆,陈奇听了一下,其实就三点: 允许父母提前退休,由子女顶替岗位。 各机关、单位承包一定数量的待业青年,可以招收长期临时工,提倡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 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广开门路,放宽就业环境。 “子女接班,临时工,上班摸鱼,灵活就业……哎,原来源头在这儿呢!” “全国服务业基本报废,当然缺岗位了,要恢复服务业嘛!” “到了90年代末第三次人口高峰,然后大学就扩招了……还是后世简单,直播、外卖、网约车一步到位。” 陈奇一乐,想到后世又不禁黯然,幽幽叹了口气。 “唉,短剧赔了啊!” “我一个身家几千万的成功人士,跑到这破胡同里倒尿盆,上哪儿说理去?” 没错,他当然是这个时代的外来者。 说实在的,他一点都不想来,后世多好啊,有WIFI,有B站,有抖音,有外卖,有高铁,嫖妓都不用出门手机下个单全国空降,连小米都造车啦,雷军亲手给你开车门…… 陈奇上辈子活到四十多岁,是个从BBS时代就在网上拍砖的骨灰级网友,年轻时打工,后来创业,微博上也是一号人物,短视频矩阵粉丝加起来过千万,投过影视剧,直播带过货,睡过网红和Coser,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关键不用给别人当牛马。 一路也算历经坎坷,好不容易熬过了疫情,整体形势都不好,贾玲减个肥全国人民都特么知道了。 他恰烂钱,别人恰的更烂,不仅烂背后还有资本靠山。 总之大厂垄断,小公司的钱越来越不好挣,他A股沦陷,梭哈短剧失败,心情烦闷喝了一顿酒醒来就到这里了。 父母都是新华书店的职工,本来还有个小妹妹,夭折了。原主中学毕业就去插队,黄占英是革命战友,而且父母也是新华书店的,住一个大院,底下有个弟弟。 回城后原主考过很多试,都没成功,光荣的变成了一名待业青年。 “要优先考虑年纪较大、待业时间较长的!” “今天开完会,街道干部要挨家挨户走访,成立生产服务合作社,确保每一位待业青年都能走上工作岗位……” “请你们相信组织,同时自己也要转变思想,时代在变化,我们和美国都建交了嘛!再说了,岗位没有高低,工作不分贵贱,在哪里都可以为祖国做贡献,为四化添砖加瓦!” 台上领导掷地有声,底下群众茫然无措。 “哈……” 陈奇打了个呵欠。 第2章 不想倒尿盆 时代的每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都是一把锋利的镰刀。 会议结束,人群不似进门时急切拥挤,而是像一股水压不足的水流,缓慢又凝滞。他们在最好的年纪上山下乡,度过了艰苦岁月,回城又没有工作,每个人脸上都印着迷茫和担忧,不知未来如何。 黄占英也变得沉默,歪歪扭扭的骑着车子,过了一会才道:“你说我们会分到什么岗位?” “不晓得。” “你一点都不担心?” “不是说街道会走访么?在家等着呗,到时候就知道了。” “……” 黄占英一眨不眨的盯着他,忽道:“我发现你最近变得好奇怪,以前你心事可重了,想点什么都写在脸上,现在怎么没心没肺的?” “19岁了总该成熟一点,洒脱点不好么?” 陈奇随口糊弄过去,道:“我去书店,你去么?” “我不去,我找别人再了解了解情况。” “那我先走了!” 他摆了摆手,脚下一蹬,二八大杠冒着火花电闪雷鸣的回到了大栅栏。 大栅栏从东口到西口不足300米,却汇聚了全京城最精华的玩意,东来顺、同仁堂、内联升的布鞋、瑞蚨祥的绸缎、张一元的茶叶、六必居的咸菜、大观楼的电影、天蕙斋的鼻烟等等等等,不过在人道洪流时,这些老字号都改名了,目前还在陆续恢复。 除此之外,还留存一座戏园子叫广德楼,若干年后一个叫郭德纲的家伙会在这里演出。 新华书店也在大栅栏,距门框胡同才一百米,出家门就上班。新华书店总店是司局级的国企单位,下面市、区/县的店,相等于子公司或者分公司。 陈奇停好车子,进门瞧了瞧,里面人很多,围着社科图书的架子挑来挑去。 几年前,书店只许卖九类书,其中六类是革命领袖的著作,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社科图书慢慢多了起来。其实这玩意有啥好看的?但人们竟也如饥似渴。 一个小姑娘就捧着一本《地理图册》看的津津有味,还有个貌似知识分子的老人家,看的居然是英文版《中国旅行》。另有一些登载小说的期刊杂志更是受欢迎,人们扑过去,就像高尔基扑在了面包上…… 陈奇轻手轻脚的凑到一个女人背后,猛地喊了声:“妈!” “妈呀!臭小子吓死我了!” 女人回身,四十多岁的年纪,身形苗条风韵犹存,正是自己的老妈于秀丽。 “开完会了?” “开完了。” “过来……” 她拉着陈奇出门,到角落处,问:“都怎么说的?” “我听那大概意思,是以集体合作社为重心,安置我们这帮待业青年。” “集体合作社呀?这可不行……” 于秀丽皱眉,道:“哎,我们也收到通知了,说是子女可以接班,你爸是业务员成天在外面跑,我在店里比较稳定,不如我提前退休,空出一个岗位给你。” “你才四十多,这么早退休干嘛?跟老太太跳广场舞啊?” “什么什么舞?” “反正不用你们,我自己能行。” “行个屁!集体单位低人一等,挣得又少,将来找对象都不好找。” “但我帅呀,找对象没问题的!” 他理直气壮,于秀丽大为赞同,没办法,儿子确实帅嘛! “好了,我们先不说这个,晚上再说……” 陈奇不想在这掰扯,转而道:“妈,我看那《地理图册》挺好的,你帮我买一本呗,我回家看去。” “一天就知道看闲书!” 于秀丽嘴上说着,还是进了店,不一会拿着一本《地理图册》出来,嘱咐道:“回家就别乱跑了,晚上等你爸回来,我们好好商量商量。” ………… 这大院子套着7个内院。 陈奇家在里头,20平米左右,里间父母住,外间搭了一张床给他。 没有炕,冬天烧蜂窝煤,时不时停电,洗澡或者去澡堂,或者在家洗,在家麻烦,得连烧三锅水,每人用一锅,一个人在屋里坐着大澡盆洗,俩人在外面等着。 厕所也是公共的,家家都准备尿盆,起夜时用,早上起来跑到公厕去倒掉——王菲就倒过这玩意,而且说明她也起过夜,嗯。 新华书店是个不错的单位,但与大工厂比不了,大工厂的工人才是万众羡慕,从生到死一条龙,全部包办。陈奇家三口人,父母都能挣钱,每月总收入一百块左右,毫无生活压力。有的同事上有老人,下有三四个孩子,那才叫苦逼。 现在的物价水平,大米每斤0.19元,猪肉每斤0.75元,白菜每斤0.03元……关键是供给不足,物资奇缺,买什么都要票,没有票有钱也买不了。 票这个东西说的太多了,不赘述。 此时已是中午。 阳光终于冲破了灰黄色的云层,颇有点春天气息的照进屋子。陈奇坐在桌前,有一搭没一搭的翻看《地理图册》,上面介绍了很多祖国的名山大川、地形地貌之类。 开会说的事,别人懵懵懂懂,他却很清楚。 就是让这帮人进集体企业,修修家具、做做衣服、崩爆米花、开个代营食堂,总之找个活儿干。 这个思路是正确的,1949年京城有服务业网点7.3万个,现在只剩1万多个,同时人口却增加了,生活需求远远满足不了。正好有这帮人顶上,不愁没饭吃。 集体企业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就业,产权一向模糊,一堆历史遗留问题。但放在京城这个地方,却比个体户要强,京城的个体户发展相对慢一点,明年才算元年。 别人排斥集体企业,但他去哪里都行,反正是个临时的落脚点。 至于长期计划,改开初期嘛,无非就那几条路: 要么装文化人玩伤痕文学,要么找家单位苟着,要么南下当倒爷先富踹死后富,要么搞影视去泡龚雪、朱琳、李健群、陶慧敏、何晴、陈红、林芳兵……然后被枪毙。 他当然要做自己擅长的。 “说起来,这是个倒反天罡的好时代……不过那些太遥远,我先离开这个破胡同再说,我可不想倒尿盆了。” 陈奇的心思落了地,顿感轻松,又随手一翻,翻到了一页风景秀美,峭拔壮观的所在。 “庐山?” 他一乐,点点头:“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庐山是个好地方啊!” (同志们我们又见面啦,数月不见,甚是想念。 新人新书,大家多多支持! 新书期每天两章……) 第3章 劳动最光荣 第4章 我太想进步了 龙套征集以及感谢 第5章 出摊 第6章 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嘛! 第7章 人生的路啊1 第8章 人生的路啊2 第9章 采访 第10章 1979年的情感博主 第11章 出名要趁早 第12章 终于要住招待所了 第13章 待到山花烂漫时 第14章 北影厂 第15章 庐山恋 第16章 开始白嫖 第17章 永远的少女 第18章 谁都有青涩的时候 第19章 醉拳 第20章 老幼病残 第21章 升华!升华! 第22章 跨越时空的主旋律 第23章 高薪阶层 第24章 陈富贵 第25章 邓丽君 第26章 导演 第27章 选角标准 第28章 忽悠 第29章 新闻学 第30章 领导1 第31章 领导2 第32章 试戏 第33章 年轻一代 第34章 玄学 第35章 龚雪 第36章 去庐山 第37章 我只喜欢为人民服务 第38章 新想法 第39章 故事会 第40章 陈老师 第41章 大白兔 第42章 木棉袈裟 第43章 断章狗 第44章 讲故事的人 第45章 第一部武侠 第46章 非主流作者 第47章 局限性 第48章 代入感1 第49章 代入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