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开门红![2/2页]

………



这天,米高梅剧院里,上百位来自媒体、影院经理和影迷的代表齐聚一堂。



正在观看《通缉令》的北美试映场。



影片还没加片头片尾,但气氛已经火热。



三楼包厢,刚从欧洲度假回来的莉迪亚有点紧张。



她来回踱步,手都不自觉地捏紧了包带。



这部片子对她们来说太重要了。



奇迹影业把前两部电影赚的钱全砸进来了。



成败在此一举,关系到她们在家族的地位和话语权。



杜笙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着她来回走动,忍不住说:



“我晕艿,别晃了。”



莉迪亚白了他一眼,稍稍整理了下西装领口:



“要是这部扑街了,我就只能跟你去东方乞讨了。”



杜笙轻笑一声:



“求之不得啊,我们那边正缺你们这种名媛小姐。”



银幕上,枪声响起,画面定格在杜笙饰演的角色身上,《通缉令》试映结束。



几秒钟后,观众席爆发出热烈掌声。



后排几个年轻人甚至直接喊出声:



“帅炸了!”



“动作戏太猛了!”



“这电影就是爽片天花板!”



除了格伦毕业影业与米高梅的影院负责人,其他影院经理们也纷纷点头鼓掌。



他们要的就是这种商业味浓、节奏快、特效炸裂、动作精彩的片子,排片肯定不会少。



相比之下,媒体和影评人的反应就显得冷静许多。



《好莱坞娱乐》的喀什有些不解:



“杜明明是个有潜力的演员,怎么又接了个靠耍帅打枪的角色?”



坐在旁边的《洛杉矶新闻》记者格林达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演出了主角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复仇者的转变过程,演技能打8分以上,在这类电影里算很不错了。”



喀什点点头:



“至少比斯嘉丽·约翰逊强多了。



她现在……哎,搞什么不好搞女权斗士。”



格林达想起杜笙说过的一句话:



“演员也是要吃饭的,商业和艺术不是非此即彼。



你看他上部《无间行者》能拿奥斯卡,说明他懂得张弛有度。”



喀什附和道:



“也是,这位亚洲小子野心不少。”



试映结束,普通观众交完问卷先离场。



媒体和影评人则被请到隔壁休息室,剧组还贴心准备了伴手礼。



杜笙加入主创团队,一边送客一边寒暄,场面轻松不少。



很快,统计结果出炉。



二十分钟后,克劳德、米高梅总经理特蕾莎、莉迪亚、导演提莫、杜笙等人齐聚办公室。



莉迪亚迫不及待地问:



“没人外泄吧?开始汇报吧。”



索尼代表克劳德拿起报告单:



“普罗大众平均打分A。”



杜笙点头:



“不错,开门红。”



特蕾莎拿起第二份数据:



“影院经理评分A+!”



莉迪亚眼睛一亮:



“看来我们排片稳了,北美3000家不是问题吧?”



克劳德信心满满地说:



“今天经理们的反馈非常好,我可以保证,3300家影院都没问题!



A+评分,说明商业院线决策者非常认可这部电影的钱途。”



莉迪亚继续问:



“那影评人和媒体呢?”



克劳德看了眼数据:



“整体还不错,好评居多,差评不多。”



杜笙作为执行制片人之一,也开口问道:



“可以开启口碑营销了吧?”



“当然!”



克劳德点头:



“今晚就开始铺宣传,主打‘今年最爽动作大片’。”



一部电影的成功,除了质量过硬,营销运作同样重中之重。



像“年度最佳”这种标签,往往就是靠这种策略炒热的。



莉迪亚舒了口气,起身离开时走到杜笙身边,低声说:



“晚上来我家,阿曼达准备了一套新玩具。”



杜笙原本打算今晚好好休息一下,结果又要开启“拉锯战”?



“别等晚上了,现在就去。”



泰勒、布莱克还在家里,不能厚此薄彼。



莉迪亚毫不犹豫:



“走,上车。”



杜笙看向马姚伟,后者打了个电话,轻轻摇头:



“没发现狗仔跟踪。”



于是,杜笙开着莉迪亚的法拉利,载着她直奔别墅。



路上,经过奥尔森姐妹家门口,没什么烟火气息。



杜笙随口问了句:



“她们迁家了?”



莉迪亚似笑非笑看他一眼:



“没,全家去纽约度假了。”



杜笙没再多问,因为刚下车,穿着薄纱长裙的阿曼达就已经款款迎了出来。



………



这天晚上,剧组和索尼在炒作《通缉令》男女主角的同时,也拉开了口碑营销的大幕。



烂番茄网站第一时间解禁评分,新鲜度高达88.9%。



与此同时,mtc(Metacritic)也公布了影片的媒体综合评分:



80.1分!



通常来说,试映后迅速公开各项评分和评论数据的电影,往往表现不会太差。



相反,那些等到全美上映才解禁评分的片子,反而更容易成为烂片。



好莱坞在这方面玩得炉火纯青,控评手段层出不穷。



于是,各种关于《通缉令》的好评,如潮水般涌现在传统纸质媒体和互联网上。



《好莱坞周刊》用大号加粗标题发布了一篇软文:



“《通缉令》,今年最棒的特效动作片之一!”



在网上,类似的宣传文章也铺天盖地:



“《通缉令》是杜笙最佳打斗之作!”



《洛杉矶新闻》专栏作家格林达撰文称赞该片:



“我认为,《通缉令》树立了特效+动作美学的新标杆,



杜笙的表现一如既往出色,成功演绎出角色从无助、沉默到爆发的极限……”



与此同时,斯嘉丽也频频登上各大节目。



她与主持人相拥的照片背景,正是《通缉令》的海报。



为了增加曝光率,杜笙同样参加了北美好几场路演活动,



并且时不时被狗仔拍到与泰勒、布莱克逛街,进一步提升影片的关注度。



在北美这边,电影上映前男女主演的每一次亮相,每一分曝光,都有可能转化为实际的票房数字。



英雄与三角恋等词眼,在北美市场尤其具有吸引力。



………



从电影抽取技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