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指点江山又不会改变什么 建文四年,南京诏狱。 “还有七天就可以死了,不错不错,这次穿越到方孝孺的徒孙身上可真是帮我大忙了。” 姜星火躺在稻草堆上,仰头看着监牢石壁上被他画满叉的自制日历,打了个哈欠。 姜星火其实是个穿越者,而且他的身上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他穿越了不止一世,而每一世只要不是故意求死,完成九世穿越后他就可以回到现代世界并且永生不死。 因此,当姜星火穿越到了靖难之役时期,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后,马上选择原地躺平开始摆烂。 方孝孺学生的学生,这不是妥妥的“诛十族”内定选手? 天助我也! 什么给建文帝献策,什么给燕王当内应,任何能引起历史时间线变动的事情,姜星火都没做。 只要等着燕王造反成功,进入南京城后方孝孺嘴硬两句,自己就可以速通大明这一世继续重开了。 “我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愿犯错。”姜星火于秦淮河上如是说。 就这样,经过持之以恒的勾栏听曲,他如愿以偿进入了诏狱。 进入诏狱后,姜星火发现前辈所言不虚,这里个个都是人才,什么建文逆臣、南军悍将、采花大盗,可谓是应有尽有。 最妙的是,姜星火还认识了一个人傻钱多的勋贵二代,只要姜星火每日给他上上课吹吹牛,指点江山一番就能拿到足够舒服躺平所需的银子。 这可真是一份令人惬意的工作,躺着把钱挣了。 反正自己作为“诛十族”的对象,肯定是死定了。 在诏狱里指点江山又不会改变什么。 “砰砰砰!” 听着铁质牢门在粗暴的力量面前发出阵阵颤栗的声音,正在睡回笼觉的姜星火,迷迷糊糊地用一根手指撑起了自己沉重的眼皮。 视野中,一个人出现在了他牢门的小窗前,正拍着他的牢门。 此人年龄不大却肤色偏黑,脸庞如刀削斧凿般坚毅,颌下更是有一把浓密的大胡子。 这就是那位勋贵二代,据他自己说在建文朝曾经供职于五军都督府,因为灵璧决战时阵前当着数十万大军的面嘴臭燕王,被俘后关进了诏狱。 足以称得上硬核狠人。 “姜先生别睡了,该上课了!” 姜星火懒洋洋地在稻草堆上翻了个身,这才发现阳光有些刺眼,自己从早晨睁了两秒钟眼,一下就睡到了中午放风时间了。 ............ 此时,诏狱门口。 无数披坚执锐的甲士,肃立在街道两侧。 远处一辆九龙玉辂缓缓驶来,披着明光铠的大汉将军们手执华盖、雉扇、羽葆幢、仪锽氅等物侍卫在侧。 车帘掀起一角,里面坐着一位头戴金冠身穿盘领窄袖黄龙袍的中年男人。 他神态威严,脸上棱角分明,五官端正且深邃,浓眉下是双眸炯炯有神,不怒自威。 这名气势逼人的男子,就是永乐大帝朱棣! “恭迎陛下!” 所有甲士跪倒,山呼万岁。 “尔等平身吧!”朱棣沉声说道。 “谢陛下圣恩!” 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小心翼翼地侍立在一旁。 由不得纪纲不小心,有句话叫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自从永乐帝打算立大皇子为太子,二皇子朱高煦就一气之下住进了诏狱,说什么‘俺现在自己进,省的大哥当了皇帝亲自动手’。 偏偏,在靖难之役中作为朱棣亲卫,纪纲是亲耳听到朱棣许诺给朱高煦的那句“世子多疾,汝当勉力之”的。 因此纪纲也明白朱棣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对一路护着他登上帝位的朱高煦肯定是有愧的。 “二皇子在诏狱里待得如何?” 面对朱棣意味不明的问题,纪纲谨慎答道:“二皇子殿下近日在狱中寻了一位先生,每日一心向学。” “一心向学?”朱棣冷哼一声,“朕给这逆子从小找了多少名师大儒,个个都被他打走了,有哪个能教满三天?” “陛下,这件事是真的,教了一个多月了。”纪纲回道。 “嗯?” 朱棣的眼眸眯了起来,纪纲只觉浑身发毛。 在这一瞬间,纪纲甚至感受到了冰冷入骨的死亡杀机! 纪纲很清楚,登基后的朱棣,帝王权柄绝不容人侵犯。 如果朱棣怀疑纪纲这位锦衣卫指挥使跟二皇子勾结,那么将毫不犹豫地亲手杀了他! 电光火石之间,纪纲一念至此,背后早已冷汗涟涟。 “陛下!”纪纲极为郑重其事地捶胸行军礼,“此事千真万确,现在那位姜星火姜先生,就在树下给二皇子殿下讲课。” 姜星火。 朱棣默默地在心里念了一遍这个名字。 纪纲松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十分复杂——刚才那股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消失了。 “带朕去听听。”朱棣的内心感到了一丝好奇。 纪纲犹豫几息后建议道:“陛下,您如果直接过去,二皇子和姜星火两人必会避讳,您是听不到他们讲课内容的......诏狱大树后的墙是一面特制墙,墙体与一间密室相连,用的是洪武朝锦衣卫‘隔墙有耳’的手段。” 朱棣问道:“你是说,让朕偷听他们的讲课内容?” “回禀陛下,正是如此!”纪纲继续解释,“特制墙砌墙的时候用了锦衣卫的独门诀窍,声音是单向传导到密室的,密室极为隐秘且隔音,墙对面的声音会回荡在密室内,听得非常清楚......以前是锦衣卫用来防着囚徒密谋暴动的,您不如去那听?” “好,就按你说的办。” 朱棣点头应允。 纪纲顿时喜形于色,连忙吩咐随行的一名诏狱小吏:“你去通知那边,把密室准备好,都打开。” “喏。” 那小吏匆匆离去了。 不多久,朱棣抵达了诏狱密室。 只见一张桌案上摆着笔墨纸砚,两名小吏各据一方准备誊录窃听内容,而墙体这一侧则布置成了一个如偌大玉盘般的扩音陶器,墙体对面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传来。 朱棣驻足听了一会儿,面露古怪。 “吧唧吧唧吧唧...” “忒!” “嗝...这孝陵卫种的西瓜可真好吃啊。” 第二章 大明国运短一截 第三章 朱元璋留下的三条救命线 第四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砰!” 隔壁的朱棣,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脸上满是不加掩饰的失魂落魄。 周围的锦衣卫早已惶恐地跪伏在地上,半点动静都不敢发出来。 “朕,竟然做错了?” 朱棣喃喃道,声音里充斥着不可置信。 震惊! 无比的震惊! 削藩,就是废除他爹朱元璋给大明留下的三条救命线! 自起兵靖难以来,遇到多少大风大浪,他朱棣都没有如今天这般震惊。 朱棣呆呆地仰着头,似乎想要透过屋顶,看看他爹朱元璋,是不是在天上看着自己。 朱棣从小就崇拜他爹朱元璋,甚至为了成为朱元璋那样的英雄而努力学习、作战,但是他千辛万苦坐上了他爹的那个位置后,却小瞧了他爹的智慧。 朱棣一时失神,脑海中浮现一幅画面,他爹朱元璋正站着他面前,自己跪在地上被指着鼻子臭骂。 “你能打,有能耐一路杀到南京登上皇位,可你再能打,过了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你能保证那时候的大明还能打吗?迁都北平,咱老朱家被人一锅端了怎么办?” “忘了咱的教诲了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领兵者不虑胜先虑败!” “咱家留给大明的三条救命线,就要被你这逆子亲手废了!” 脑海中回响的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让朱棣久久回不过神来,只觉得胸腔内气血翻腾,喉咙腥甜。 朱棣想要跟只存在于他脑海中的朱元璋辩解,可话到嘴边,却只是默然。 按姜星火的分析,朱元璋留给大明的这三条救命线,从兵力配置到互相制衡,乃至两河两淮这两大片朝廷直辖的大平原缓冲地带,总体布置称得上是无懈可击。 固然朱允炆那小兔崽子先开了削藩的口子,废了黄河防线和长江防线的藩王,使得朱棣不需要面对这两条防线上的藩王抵抗。 可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如果削藩,日后大明面对异族入侵,异族也会直接走他朱棣奉天靖难的这条路线直下南京呢? 只要这三条防线存在一日,大明就永远不可能被异族灭亡,更不敢将自己的老巢搬空,所以每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哪怕后世子孙再无能,也总有挺住的机会。 朱棣本以为姜星火不过是个有些见识的普通人,可听完这一席话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姜星火不仅点出了他爹朱元璋留下的手段,更能够预判到他在位期间将会发生的削藩、迁都! 这份能耐绝非普通人可以拥有! 姜星火,简直就是妖孽! 朱棣一时心潮澎湃,可他毕竟是那个生于战火、半生戎马的永乐大帝,他的心性早已被杀戮与死亡磨砺地坚韧无比。 片刻沉默后,跌坐在椅子上的朱棣又站了起来。 朱棣的眼神里, 燃烧着浓烈的斗志! 他的双拳握紧,骨节咔擦作响,整张脸也涨红了。 一种难言的兴奋感充斥在他心脏,仿佛重新找回了当年征伐沙场的感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若是三条救命线有用,朕为何坐在这里?” “三条救命线,朕毁掉了,那就再找更好的方法!” “后辈儿孙如果像建文这般无能,再多三条线又有何用?” “迁都向北,不是大明离异族太近,而是异族离我大明太近!” “寇可往,朕亦可往!” “犁其庭!扫其穴!” “朕要为大明永绝后患!” “爹,我要让你看看,我就该坐着个位置!” 看着朱棣的反应,纪纲心中暗叹一声: “这才是我认识的陛下啊!” 朱棣从椅子上霍然起身,重新站到了墙边。 事实上,朱棣原本认为自己“和平削藩,供养宗室”的削藩策略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遗症。 但姜星火已经明确指出了第一点,也就是朱元璋留下的国防体系的崩溃,而且讲的非常有理有据。 所以朱棣心里也有些期待,准备认真地听听,姜星火要讲的削藩第二点后遗症是什么。 而此时,姜星火哪知道他几句随口按照历史走向指点江山的话,把朱棣激的小宇宙都快燃爆了。 姜星火唾沫星子飞溅了半天,属实是讲的渴了,正上半身倚在树干上吃瓜。 同样咔咔啃着西瓜的朱高煦,含糊不清地问道。 “姜...先生,那您说...削藩的第二点...后遗症是什么?” 姜星火埋头吃瓜,吃完手里的小半块,方才抬头说道。 “第二点后遗症,跟第一点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一样,是慢性的......供养宗室会缓慢地拖垮大明。” “为何?”朱高煦有些不理解。 “那就是,如果选择和平削藩。” “——得加钱!” “道理很简单,既然要安抚诸藩乖乖交出兵权,去当太平王爷,那么一定要在原有俸禄上予以补偿吧?按大明的制度,最高的亲王一年一万石,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二百石。” “就这么几十藩王、郡王、镇国将军而已。”朱高煦显然没听明白,不以为意地说道。 姜星火又拿起了小半块西瓜的手,停滞在了半空中。 “你读书的时候,先生没教过你算数?” 这话一出,周围顿时寂静无声,仿佛掉根针下来都听得清楚。 朱高煦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觉得自己被鄙视了。 姜星火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你觉得大明要传多少代?每个皇帝只生一个儿子吗?或者说,其他藩王以后在封地里待着没事干,他们不会天天造娃吗?” 朱高煦沉吟片刻,忽然眼睛一亮,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 “姜先生说得对,就该直接都废为庶人,这样一个铜板都不用花!” 姜星火一时无语,又把瓜放了回去。 墙壁另一侧斗志昂扬的朱棣却因此陷入了沉思。 实际上,在与道衍讨论和平削藩的待遇问题时,朱棣并非没有考虑过大明以后皇室数量的问题,但朱棣和道衍都觉得问题是不大的。 毕竟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算计好了,爵位每过一代就降级,亲王除嫡子外诸子为郡王,然后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一直到奉国中尉就不再降了。 朱棣想当然地以为,自己那定下了大明万世制度的老爹朱元璋,在宗室俸禄上算的肯定是不会错的,所以也没有细想就打算以提高俸禄为条件,换取诸藩的兵权。 可如今听姜星火这么一说,朱棣却觉得似乎好像有哪里真的不太对劲,但却想不明白。 墙那头,朱高煦蹙眉问道。 “姜先生,俺说的不对吗?” 听到了放风时间结束的哨声,吃饱了西瓜躺了半天的姜星火拍拍屁股起身道。 “我知道你在诏狱里手眼通天,这样,你去寻个棋盘,再寻些小米。” “棋盘和小米,跟俺说的问题有啥关系?” “当然有关系。”姜星火伸了个懒腰,“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按这个比例放,你很快就懂了。” “等你懂了以后,我再给你讲讲怎么解决第二点的后遗症。” 放风时间结束,姜星火回去睡午觉。 朱高煦坐在树荫底下,唤狱卒拿来棋盘和一袋小米,开始认真地放了起来。 “第五格,十六粒;第六格,三十二粒;第七格,六十四粒......” 过了很久,朱高煦看着棋盘上根本数不过来的小米,看着姜星火离开的方向,愣怔了好一阵子才喃喃念叨着:“棋盘......八粒米......” 朱高煦愕然道:“俺懂个锤子啊!” 第五章 黑衣宰相 大天界寺,原名大龙翔集庆寺。 始建于元泰定二年,朱元璋立国后,改为“大天界寺”,承担了修纂《元史》和培训朝贡使者礼节的工作。 洪武二十一年毁于火灾,于是迁到了聚宝门外的凤山重建。 大天界寺规制宏敞、殿宇巍峨,有金刚殿、天王殿、正佛殿、钟楼、毗卢阁等众多建筑,在大明的佛教界也拥有超凡地位。 为了管理天下僧道,朱元璋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僧录司就设在天界寺。换言之,天界寺就是替皇家代行佛教管理的机关。 而如今天底下地位最为尊崇的僧人是谁? 当然是被朝野上下誉为“黑衣宰相”的道衍大师。 在大队甲士的护送下,满心疑惑的朱棣抵达了大天界寺,走下马车。 此时已经是下午时分,夏日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落在地面,带来温暖舒适的光芒。 朱棣站在路边,抬头仰望。 大天界寺坐落在凤山上,由数千台阶直通峰顶,此刻他所处的位置,距离最近的一座佛殿还有八百余级阶梯。 周围云雾飘渺,鸟语花香,仿若仙境一般。 但对朱棣来说,这种景象更像是梦幻泡影。 自从朱棣今天进入诏狱以来,就没怎么好好静下来思考,因为姜星火所讲内容的不断冲击,他的脑袋里一直在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导致他身体有些疲乏。 此时,来到了大天界寺的朱棣反而伸了个懒腰,沿着青石小径向上走去。 钟楼塔林下,一袭黑色袈裟的老僧亲自相迎。 “大师。”朱棣点头示意道。 道衍仔细打量了朱棣一番,旋即笑道:“陛下这是有心事啊,大天界寺风景秀美,不如老衲陪陛下去高处吹吹风,散散心。” “也好。” 钟楼上,朱棣与道衍对坐。 道衍神情悠然地煮着茶,几近沸腾的茶水发出咕噜噜的声响,他用勺子轻舀后,将滚烫的茶汤倒入杯中。 “这茶可是新鲜采摘的,古树上今年就这二两六钱。”道衍将热气腾腾的茶推给朱棣。 朱棣端起杯子,嗅了嗅清冽的茶香,赞叹道:“果真香气扑鼻。” 接着,他浅啜了一口,感觉口腔中弥漫开浓郁的芳香,回味无穷,忍不住连喝三四口。 待他放下茶杯后,只见茶水已空荡荡,只剩下一个微不可查的浅漾。 道衍微微颔首,笑道:“陛下,你现在应该平静下来了吧?” 朱棣点头:“确实是这样,朕的心绪已经平复许多了。” 说罢,朱棣将今天在诏狱里遇到的事情和盘托出,以及姜星火所讲的“和平削藩供养宗室”会导致的两点后遗症。 刚听完第一点后遗症,也就是朱元璋留下的三条救命线。 只见这面色蜡黄形如病虎的道衍,三角眼一睁,便是杀机毕露。 “此人既不可控,陛下何不杀之?” 朱棣摇头:“姜星火的刑期只有七天了,朕若是想杀他,今日杀或是七日后杀,并无区别。” “唉!” 道衍叹息一声:“陛下是被这姜星火的言语,一时间动摇心智了。” “姜星火不足以动摇朕的心智......只是朕一想到先帝,心里便难受得紧。” 朱棣沉默地又饮了一杯茶水,复又问道:“大师,你说朕会是个像姜星火说的那般,能跟唐太宗并肩而论的皇帝吗?” 面色蜡黄的道衍,用手拎着袈裟大袖,给茶壶注满水。 随后,道衍慢条斯理地捋着胡须,缓缓说道:“陛下绝非昏庸暴虐的傀儡帝王,更不是愚昧无知的废物皇帝。” 听到道衍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朱棣苦涩一笑,“但愿如此。” “其实,陛下也不必妄自菲薄。”道衍继续道,“陛下以北平行都司一地起兵,对抗建文倾国之力而胜之,难度并不逊于大唐创业。能不能跟唐太宗在史书上并列,还要看日后,毕竟唐太宗治理江山可是井井有条。” 顿了顿,道衍话锋一转:“况且,陛下还有老衲辅佐,老衲会竭尽全力辅助陛下成就一番千秋功业的。” 朱棣深深看了他一眼,复又继续讲述姜星火所说的第二点后遗症。 “第二点后遗症,通过棋盘摆米,很快就能懂了?” 道衍唤来小沙弥,把棋盘和米拿了过来,与朱棣亲手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摆上。 很快,棋盘布好,由米粒构成的棋局逐渐展开。 只摆了九个格子,道衍目光凝视着眼前的“棋局”,陷入了深思。 半晌后,道衍忽然长叹一声:“老衲明白了。” 朱棣疑惑地问道:“大师明白什么了?” “姜星火说得对。” “通过增加俸禄和平削藩的策略,并不可行。” “这个姜星火,确实是位大才!” 随后,道衍指着棋盘细细解释了一番,当朱棣听到道衍推算说,大明宗室繁衍到第九代,就会达到上百万人之多时。 朱棣同样看着摆满了棋盘的米粒,心中的震惊如同掀起了惊涛骇浪一般,持着兵刃征战半生未曾颤抖过的双手,此时竟然也不由自主地抖了起来,不得不掩在袖中。 朱棣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朱棣对第一点后遗症不认可,认为自己能扫清北方异族永绝后患。 那第二点后遗症,他却不得不承认! 就算他不给诸藩加钱,就算是按现在的宗室俸禄计算,只需要八九代人,宗室俸禄就会彻底压垮大明财政! 大明一年岁入,不养官,不养兵,都不够养这些上百万头跟猪一样不事生产的宗室! 也就是说,如果姜星火不点出这一点,朱棣以增加宗室俸禄的方式和平削藩,那么大明的国运,确实会短一截! 朱棣沉声问道:“大师,你可有解决之道?” “阿弥陀佛。” 道衍双手合十,认真道:“老衲现在并无更好的解决之道,请陛下容老衲深思半日,无论如何,老衲都会在陛下明日前往诏狱前,将自己的想法禀报于陛下。” “便如大师所言。” 等朱棣离去后,道衍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眸中泛起异彩,喃喃道。 “这个世上竟有这等大才,经历诡异,目的不明......有趣,有趣。” 顿了顿,道衍继续道:“罢了,若是真有谪仙临世,也少不得老衲亲自去会会。” 道衍又独自站了良久,看到山下朱棣的玉辂远去,方才轻轻念诵起《楞伽经》来,声音沙哑而沧桑。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第六章 纠结的朱棣 应天府,奉天殿。 雄鸡尚眠,东方未白之际,朱棣就已经起身前来处理政务。 昨晚睡得并不好的朱棣在堆积如山的案牍后面,正有条不紊地批阅着各地送上来的奏折。 这位永乐大帝,在经过堪称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四年靖难之役,成功接手了这个偌大的帝国之后,已经开始渐渐熟悉了皇帝这份工作。 正值春秋鼎盛之际的朱棣,迫切地希望以勤政的方式,来让臣子们看到他这个皇帝并非只是一位当世名将,而是有些丰富且老练的执政能力。 当然,但即便是永乐大帝以他爹朱元璋的作息标准来处理政务,经过了一段时间,他也不得不承认,像朱元璋那样平均一天批二百多份奏折,处理四百多件国事,对皇帝的耐心和健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朱棣心想,或许他需要一套近侍文臣班子的辅助了...... “爹,您乏了吧?” 眼看着朱棣像是握着刀枪一样握着毛笔的手,动的越来越慢,在金柱阴影中的三皇子朱高燧,捧着等了好半晌的食盘走了出来。 朱高燧没有穿皇子应穿的燕弁冠服,反而是一身斗牛服,腰间也只系了个金瓜小锤。 他脚步轻快地走上玉阶,将食盘放在了朱棣的书案上,里面是一碗大米粥、一碟咸菜。 朱棣放下了奏折,头也不抬地说道。 “粥留下,人斩了。” 这里面却是个有典故的,跟明太祖勤政分不开关系,听了这话,朱高燧丝毫没有惊慌,反而嬉皮笑脸地说道。 “爹,我是关心您,您可别学爷爷把自己累坏了。” “少在朕这献殷勤。” 朱棣把咸菜直接倒进大米粥里,囫囵喝了几口便放在边上,抬头正色问道。 “老三,朕问你,你二哥那有没有动静?” “正要跟爹说这件事。”三皇子朱高燧眯起了有些森然的细长眼,亦是正色汇报。“爹,您看看这个奏折,是二哥递上来的。” 说罢,三皇子朱高燧弯腰从靴页中摸出一份奏折,递给朱棣。 朱棣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翻开了奏折。 奏折的开头就是朱高煦描述了自己在狱中苦思冥想,有一日做梦梦到了他的皇爷爷朱元璋托梦给他,说什么藩王制度是咱家留给后世儿孙的三条救命线,不得轻动什么的。 朱高煦这种冒功行为,根本就没有出乎朱棣的意料,毕竟他这二儿子就这个武夫德行,总喜欢吹嘘自己功劳有多大多大。 然而随着对奏折的不断阅读,朱棣的眉头却紧紧地皱了起来。 读到最后,更是愤怒地将奏折掼在了书案上,力道之大,一小堆边缘的奏折小山几乎山体滑坡。 “荒唐!” “只要朕把三大营的兵马交给他,他就能削平诸藩,给朕省下后世无数花费?” “他是想带兵削藩,还是想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旁边三皇子朱高燧急忙跪下来说道。 “父皇息怒,二哥虽然性格刚烈,却对父皇忠心耿耿,不会这么干的......” 朱棣却是怒声打断了他:“他就是想造反了!” 这句话一说完,原本安静的大殿顿时陷入了诡异的沉默之中。 良久,朱棣才重新恢复冷静,深深吸了一口气。 “老三,朕知道你与你二哥素来亲近,你觉得,朕该怎么办?” 朱高燧的额头上沁满了汗珠,犹豫片刻才说道:“孩儿建议,先把二哥软禁在诏狱内。另外派一队甲士看管,不许任何人探视二哥。” 朱棣摇了摇头,缓缓吐了口浊气。 “你先退下吧,去后宫看看你母后,给她请安。” “是!” 朱棣甚至没有跟道衍明说过,自己定下的“和平削藩,供养宗室”的藩王制度,其实是有自己的一份私心的。 那就是朱棣作为一个父亲,他想补偿自己注定无法继承皇位的二儿子和三儿子! 若是换了旁人敢跟朱棣说把三大营给他,朱棣的屠刀早就饥渴难耐了。 但且不说虎毒不食子,朱棣跟他爹明太祖朱元璋相比,对自己人还是尽力保全的,而在这一点上,朱棣对拼了命帮自己登上皇位的二儿子朱高煦反而确实心里有愧。 四年靖难,朱高煦是有大功的。 白沟河大战,朱高煦于百万军中阵斩南军大将瞿能,取其父子首级;东昌绝境,张玉战死,朱高煦带着骑兵把差点被活捉的朱棣救了出来;夹河绞肉机,战局焦灼之际朱高煦率军破阵;藁城血战,朱高煦抗纛当先,燕王大纛和他的双层扎甲都被射成了刺猬;灵璧决战,更是带着重骑一锤定音击溃南军后部,决定了天下归属。 一场场大战打下来,如果没有朱高煦这位公认“项王再世”,当世武力值第一的绝世猛将,屡屡在关键时刻率领燕军重骑悍不畏死地冲锋打破僵局,朱棣根本不可能走到这个位置。 所以,归根结底,朱棣定下的这么一个削藩策略。 也是为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日后封了藩王,与子孙后代能有更好的待遇。 可如今,姜星火只需要一个棋盘,就明确地告诉他。 他错了! 如果按现在的宗室俸禄计算,只需要二百年,大明财政就将被彻底压垮! 无法供养军队粮饷,无法给官员发放俸禄,无力应对任何灾荒或是叛乱! 如果没有姜星火的意外提示,恐怕今天这个时候,自己和平削藩的政令就已经颁布了,到时候,就意味着大明的国运,被自己亲手缩短了数十年! 朱棣绝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解决诸藩问题更好的办法。 像朱允炆那样对诸藩举起屠刀,朱棣是不可能做的。 奉天靖难,逼侄夺位,就已经让他背上了如唐太宗杀兄囚父一样的污点了。 如果再屠戮所有兄弟子侄,那他朱棣不仅是无颜去见朱元璋的问题。 恐怕在史书上,也会成为万古不易的贼! 成为比桀纣还要凶残的暴君! “朕到底该怎么办?” 朱棣看着空旷庄严的奉天殿内挂着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喃喃自语道。 “天下万般事其实都在一个‘事在人为’,是吧,爹?” 微醺的暖风穿殿而过,明太祖朱元璋画像轻轻飘动。 而就在这时,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一位身材高大、面上无须的绯袍太监出现在了大殿门口。 “陛下,道衍大师有奏。” 第七章 肯定不会被降维打击了 第八章 原来跟道衍水平差不多啊 第九章 二虎竞食之策 第十章 君不见 第十一章 郑和开航母 第十二章 大明不可能永远重复开国和靖难 第十三章 国运论的疑问 第十四章 解缙献图 第十五章 不就是想立二皇子为储君吗? 第十六章 姜星火难道是谪仙人? 第十七章 天人清且安 第十八章 一百万石! 第十九章 众筹下西洋了属于是 第二十章 何谓王朝? 第二十一章 生产力就是种植粮食的能力 第二十二章 恐怖王朝 第二十三章 屠龙术!道衍的震惊 第二十四章 什么是王朝寿命 第二十五章 震撼无比的朱棣 第二十六章 朱高炽的任务 第二十七章 臣有办法 第二十八章 解缙的质疑 第二十九章 一个漂洋过海的旅人 第三十章 姜星火丢了 第三十一章 接着奏乐,接着舞 第三十二章 熊心和豹子胆 第三十三章 朱棣与姜星火的初见 第三十四章 剧透未来,李景隆的评价 第三十五章 “明堡宗”是谁?! 第三十六章 血压极速飙升的朱棣 第三十七章 无耻到李景隆自愧不如 第三十八章 天下之重,一肩当之! 第三十九章 朱棣:朕绝不允许,于谦再被冤杀! 第四十章 于谦分鱼,称量天下 第四十一章 新狱友登场 第四十二章 朱高炽的质疑 第四十三章 人地矛盾,根源上是人跟人的矛盾 第四十四章 不生病衰老就能一直活着 第四十五章 徭役、粮食、耕牛与种子 第四十六章 凭什么要苦一苦百姓?! 第四十七章 摊役入亩 第四十八章 总想给后人留一把伞罢了 第四十九章 晋侯惰玉,见讥无后 第五十章 道衍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