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们认错人了 第二章 怎么活下去 第三章 跑偏的历史 第四章 书还是有用的 第五章 杀人献城 第六章 前路只一条 第七章 百里老臣 第八章 豪宅里的遗产 第九章 宝地 第十章 老子就是来打人的 第十一章 人不狠,站不稳 第十二章 递刀 第十三章 气吞山河如虎 第十四章 逼他上绝路 第十五章 年轻人呐 第十六章 环谋 第十七章 听涛楼 第十八章 聪明人 第十九章 另一个聪明人 第二十章 百里长缨 第二十一章 将军之女 第二十二章 内有奸细 第二十三章 长缨的初战 第二十四章 里应外合 第二十五章 为了战功 第二十六章 功成莫让万骨枯 第二十七章 第一个部曲 第二十八章 桀骜的败军之将 第二十九章 签个条陈吧 第三十章 论罪 第三十一章 可以募军了? 第三十二章 有仇? 第三十三章 一心为公 第三十四章 不如把这一曲让给我 第三十五章 交换 第三十六章 织网 第三十七章 这一家子不一般 第三十八章 时势有变 第三十九章 入夷陵 第四十章 蒿里行 原来,这南郡太守听说西陵家大军过境,强掳民壮为军,准备以大军为股本,作为“投资人”加入西陵势力,以求谋个高位…… 这心思倒和严纲原本的意图类似。 南郡太守名叫王奂,出自琅琊王氏。 就是原本历史上“旧时王谢堂前燕”中那个琅琊王氏,“王与司马共天下”那个王氏。 虽然五胡乱华没有发生,也没有衣冠南渡之事,但王氏是千年豪门,一直以来都士族阶级中最顶级的那批。 八王之乱后,乱世再起,朝堂失去了控制力,有汉末三国时候的经验在,琅琊王氏子弟没有再追求朝堂上的发展,而是率先开始图谋掌控州郡。 随后就像汉末世家一样,谋求派往地方为官,于是分散到了天下各处。 从朝堂转入地方之后,离得太远,兄弟或族亲之间感情也就相互淡漠了,分成了很多家分支。 有一些分支渐渐衰落或再度分家,比如王栋和王义两家; 而也有一些掌控了州郡实权,比如王奂这一支。 而这王奂,是实实在在的琅琊王氏本族出身——他是太宰夏侯博短暂统一时,司徒王导的直系子孙。(注:正史中有王导其人,是东晋开国元勋,丞相,死时谥号文献,是东晋中兴的第一名臣。) 王导受封南郡,这整个郡都能算是他家的私产! 世家掌控地方,这是华夏大地数千年以来一以贯之的行为习惯,历朝历代都如此,除非是异族政权,否则没有特例。 因为华夏数千年所有国事家事,都围绕着一个东西:土地。 到了东汉灵帝时,由于灵帝允了州牧制度,州牧太守三权合一等同于地方皇帝,使得世家纷纷谋划去地方上发展。京官即便是位至三公,也没有一郡太守过得舒服自在。 再加上灵帝卖官,升迁调动都伸手要钱——就是纯为了要钱,世家也受不了来自皇帝的明目张胆的盘剥,纷纷辞官——当官就得出钱,还别说升官,平调都得出钱,不想当还不行。灵帝说可以给你打个九五折,但这官必须当,钱你必须给…… 甚至有高位大员被灵帝逼迫当官,但苦于无钱上交而被逼自尽。 所以有实力的世家们不再热衷于朝堂权力,而是将经营重心转到了地方上。 皇帝作死,再加上长期的天灾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繁,遍地都是农民起义和不安定因素,烽火四起天下大乱。 所以从汉末起,世家便渐渐不再以官位作为投资方向,原本经学传家的士族,大多在此时转变成了地方豪族,也就是军阀。 从控制知识与官位升迁等资源,演变到了控制田地、人口、私兵部曲。世家们从笔杆子转向了枪杆子,把手里的钱粮和人力资源作为了乱世中真正的政治本钱。 没有人是蠢货,其实大家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 只不过中央集权有威信时大家不敢,怕被控告谋反。 而一旦天下大乱,稍微聪明点的都会攥紧手里的兵,然后投资下注。 董卓乱政时,关东诸侯会盟讨董,便是张邈张超等大郡太守首倡,随后四世三公的袁绍举旗,各州郡豪门纷纷带兵依附。 这都是世家用自家兵马投资下注,并不是为了自家打仗,而是作为股东加入一个会打仗且实力更强的势力,大家一起合伙以求达成垄断——也就是掌控天下。 到了后来,曹操解决青州黄巾问题后,安置青州百万黄巾,选青州兵为部。得到了独听令于他一个人的巨大本钱,看起来很有前途,所以兖州汝南等地士族豪族纷纷带着私兵部曲来投,其中也包括了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名士集团。。 其实这些士族的逻辑,与这南郡太守的心思是一样的,各士族是以投资合伙人的方式加盟到他们认为有可能成功上市的阵营。 就和现在的风投一样,看好这个项目,认为有可能达成垄断,于是投入资源入股,项目成功以后作为股东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 西陵锦起了十二万大军,这是很可怕的军力——当年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两边阵营兵力加在一块其实也只有十万人。 刘备当初发动的夷陵之战,加上五溪蛮一共也只出兵五万多。 西晋灭吴统一天下之战,也只出动了二十万,除去各地防备叛乱的驻军,这二十万其实算是举国之兵了。 十二万大军,在群雄并起的年代,是足以掌控天下的军力。 其实,这十二万人里,属于西陵家本部的还不到四分之一,其他的部队都是依附的世家部曲组成的。 如果西陵家成功占领洛阳把控了朝政,那么出兵出得多的家族,得到的地位和好处,大概率会更高一点。 所以为了让自家的兵马看起来更多一点,等西陵军过了巴东,自己从附上去——也就是贴上去舔的时候能得到更高的地位,这南郡太守王奂便下令强掳民壮为军。 反正是为了附从后得到地位,战斗力训练度什么的无所谓了,人多就行。 但暴力强征,青壮肯定不听话啊,说不定就哗变了,怎么办呢? 王奂自然是有手段的…… 他并不是只征青壮。 他是合家迁移的,把青壮的家眷一起带走,安置在指定的聚居点。 这样一来,有了人质,这些青壮就只能乖乖服从。 而且王奂做得很绝——为了避免 整个南郡总人口三十来万,其中有七万是适龄男丁,他全给暴力强征了! 这确实做得比较绝。 毕竟天下庶民大多都已经分属于各个世家豪族,甚至在这个年代,民众可以看作是当地豪族的私产,这无疑是在抢劫,抢的还是自家治下。 然而失了民心的南郡太守,却在下令强征民壮之后不久,就又听闻巴东顾成在白帝城打败了西陵军…… 这对他而言是个噩耗啊! 西陵军败退了,王奂没法子贴上去舔……但自己却在自家治下强征了七万人,把郡里上下都得罪完了啊! 也幸好没来得及贴上去,要不然估计得被顾成一起弄死。 顾成能把十二万西陵军撵着追了上千里,这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和胆魄,南郡太守王奂觉得自己大概打不过,也没敢背后捅刀子。 而顾成连战连捷,竟然短时间里就控制了梁州绝大部分地区,实力暴涨。 (注:汉中属益州,没有五胡乱华,就不会被划拨到梁州。) 王奂便觉得相当相当的不安,晚上都睡不着觉,这得加强自身的防御啊,要不然顾成早晚灭了自己。 他当然害怕顾成打过来——他和顾成是有旧怨的,两年前顾成可就是从南郡夺下了巫县……其实大多数相邻的郡,都有些战争冲突。 但如今手里虽然人多势众,带给了南郡太守一些安全感,但七万壮丁啊……粮食消耗吓死人,郡内存粮显然是不够用的。 可王奂又不敢放了这些壮丁。 一方面,他需要这些人手,这能带给他安全感,而且他需要民壮加修城防,建造辎重,防备顾成。 另一方面,由于强征壮丁时已经和郡内各家豪族结下了梁子,要是把人放回去,说不定这些南郡士族就会用这些壮丁组建私兵合伙弄死自己! 王奂索性也就破罐子破摔,不仅没有放归强征的壮丁,反而缚壮丁为奴,大建城防辎重,并且派军再次强征郡内粮食! 乱世里粮食就是命这谁都知道,谁家也不愿意交粮啊! 于是到处都有些小冲突。 而太守王奂能干出强征壮丁这种事,派来征粮的部下是什么素质可想而知。 那肯定不可能是什么微笑服务一心为公的善人…… 征粮遇到了冲突,这些部下第一反应就是弹压! 这一弹压,便成了劫掠和屠杀。 家家被劫,户户被屠,犹如蝗虫过境,比土匪还土匪。 只有部分本地大户,比如有些名气的亭老,或是在军中有相熟之人的家族,得以幸免于难。但毫无疑问,粮食大多都是被抢得七七八八了的…… 所以亭老才说钱已经没用了…… 如今南郡十室九空,剩下的也家家都没了壮丁和粮食。 即便有没被强征的青壮,大多也在抵抗征粮时被杀了,那满地的尸骸白骨就是证明。 只剩下了老幼,既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足够的口粮糊口,也没能力千里跋涉迁徙去外地,拿钱来又有什么用呢?整个南郡都无粮可买啊…… 至于被强征的青壮,他们为何不反抗……因为他们还被绳子拴着在修建城防,根本不知道啊…… 其实,即便知道,他们也不敢反抗。 他们若是敢反,如果失败了自己当场横死,即便成功了家里的老幼也会横死! 虽说以现在这种情况,这些老幼本来也活不了多久…… 小五听得一愣一愣的,悲叹道:“难怪前些日子只听说南郡在增兵,却很久没有军报动向,也没有商队过来。竟然是出了这等事……王八蛋!” 他是流民出身,对这种惨状有切身之感。 百里长青已经出离愤怒了,起身破口大骂:“特么的混账王八蛋,这货……不配为人!” 他竟然不知道该怎么骂了…… 跟这南郡太守王奂比起来,顾成和他的部下,简直特么比观音菩萨还善良! 也是,顾成不是什么老牌的千年世家,他不过是个亭侯之后,祖上几代也只是郡官军将,算不得大户出身。 张绩出自军中,原本只是庶民而已。 陈朔虽然出自豪族,但也只是巴东小地方的土豪,不是什么真正的豪门望族。 而王奂这样的豪门世家……可曾将草民当做人来看待? 是了,他们本就不把民众当人的。 他们口中笔下的人,是“百姓”,是家姓士族,是以姓氏传家的世家豪门,从来都不是黔首! 但愤怒又能怎样呢? 自己手里只有一百人,可没能力干什么见义勇为的高风险善事…… 只能客客气气的将老人家送回去,悄悄给了袋粮食算是安抚,然后迅速拔营,连夜离开。 他甚至都不敢正大光明的给粮,也不敢停留半步。 他能想象得到,等各家完全绝了口粮时,这全是老幼的地方可能会发生些什么……易子而食算是轻的! 而如今这南郡遍地全是没口粮的难民,若是走慢了,只怕就走不掉了! 百里长青的心里已经没有了富裕与功业,也没有了如何回家或是如何来回穿越以致富之类的浪漫想法。 他只是一边赶路,一边默默回想着曹操的《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在会盟讨董之后,见袁术僭越称帝,袁绍私刻玉玺,世家豪门俱为军阀,谁都没把百姓与汉室放在心上。见到洛阳首都一带数百里被糟蹋成废墟,心里悲切,作了这首《蒿里行》。 在做完这首诗之后不久,曹操醒悟了,他不再想被这些忠义仁皆无的士族集团利用,也不再依附于袁绍的阵营,转而依靠自己,要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乱世。 也正是因为曹操有了善待底层流民的心,所以青州黄巾才会愿意依附于他,所以他才能得到青州太平道百万人口,拥有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力量。 即便是这些毫无军纪无法约束的青州黄巾兵,但凡缺粮就会搞出屠杀劫掠之事,身为其主注定会身负千古恶名,曹操依然终其一生善待着依附于他的这些庶民。 不过没想到的是,此后南征北战一扫六合的魏王曹操,终究还是没能成为汉征西将军曹侯,而曹家也被时势所推,在他儿子那一代,把自家变成了天下最大的士族。 但想必,曹操当初在洛阳曾见到的景象,便是夷陵此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