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生了 刺鼻的消毒水味道,让周至醒了过来。 睁开眼睛,第一眼见到的就是自己床边上方铁架子上挂着的输液药瓶。 药瓶是玻璃的,瓶底是白色的橡皮塞子,输液管是粗粗的牛筋色橡胶管,胶管间有一个玻璃的空气捕捉器,液体正在里边一滴一滴的滴着。 自己这是怎么了?周至想要支起身子,却发现小腹的右侧,传来剧烈的疼痛。 只好努力够起脖子,终于看清了周围的景象。 这个地方倒是非常熟悉,不过按理来说,却应该是记忆当中的那种熟悉。 县医院,外科住院病房。 房间里很阴冷,只有夏天里才会感到舒服,地上是已经被走得光亮的萤石水泥地,墙的下半部刷着绿漆,上半部是白色乳胶。 揭开棉被,看到伤口上盖着的白纱布,周至便已经可以确定,自己重生了,回到了九一年,高一上半期的期末。 记忆里边,昨天和同学们踢了一场球,当晚回家睡觉后腹痛,周至根据自己在新华书店读杂书时候学到的知识,断定自己是阑尾炎发作。 老爸在出差,是老妈打了电话,叫了单位车子送来医院的。 前一世那次手术,自己还在手术台上睡了一觉,醒来后已经回到了病床之上。 给自己动手术的外科医生路新华,当时还取笑自己心大来着。 看着无声滴落的药液,周至不禁有些雀跃,这是……重生到了最美好的岁月啊…… 这个时代,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而自己的国家,又是全世界的日新月异当中,变化最快,最剧烈的那一个。 只用了七年时间,居民的普遍收入就从几十涨到了一两千,便是这种变化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 虽然社会上新旧思想还在冲突,人们也曾被各种各样的思潮带得迷茫,焦虑,但是无可否认,国家已经走过了拐点,时代已经改换了面貌,大多数人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接下来,将爆发出无限的潜力。 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唯一的瑕疵,就是重生过来的第一天,就躺在病床上。 前世自己写过两本小说,一本差不多是从二零一二年开局,一本更是穿越到兵荒马乱,内忧外患的宋朝。 因为早就在脑海里构思过无数次类似的情形,因此此刻的周至,心里居然并不惊惶。 想到自己两本小说里的主人公,一辈子劳心劳力,没为自己活过一天,周至就不免打了个寒噤。 那样的生活,绝对不是自己想要的。 所谓修齐治平,后边两项在如今这个时代,自有无数的精英们主持,完全用不着像小说中的主人公那样,轮到自己去操心。 上一辈子的确也有很多的遗憾,就拿那两本小说来说,当时的创作其实还是仓促,很多地方处理得都不完美,有一些书友们普遍不满的槽点。 如果那些能够处理好,如果自己没有耽误十多年的时间,早些开始创作的话,那两部小说,其实应该能够成为现象级的作品的。 如果能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被吹起来,然而错过了风口的猪,只能还是猪。 而更大的遗憾,却是自己晚了十年,才醒悟到自己最应该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前一世曾经有一个朋友,无意中的一句话,对周至来说,堪称灵魂拷问——周至,你酷爱专研的那些故纸堆,对你的生活,对你的工作,又有什么助益呢? 当时的周至,真是无言以对。 直到两部小说完成后,周至才明白,原来应该从一开始,就尊从自己的内心,选择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谋求衣食稳便,白白荒废了大好光阴,让自己宝贵的年轻时代,成为了无效成本。 朋友口中的故纸堆,其实就是周至从小特殊的喜好——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 这个专业在今后的十年里,的确是很难找到相应的工作的,即使找到了,过得恐怕也不如人意。 但是等到再过二十年,周至才发现,原来自己用那些从故纸堆里挖出来的东西,随意拼凑成素材,写成小说后,竟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同,那么多人的肯定,那么多人的追捧! 天生有才必有用,故纸堆里尽黄金! 吾道不孤! 现在有机会重新来过,周至已经下定决心,这一辈子,绝不虚度! 哪怕是为了那些曾经热爱自己作品的书友,他也要将之打造得尽善尽美!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 最起码,现在依旧是熟悉的环境,还有熟悉的人。这让周至觉得,相比自己小说里的主人公们,真的可算是幸运了太多。 “你这孩子!药水都没了还傻看着,都不知道叫护士?!”熟悉的声音,在门口急切地响起。 周至扭头,就见一位身形微胖,头上烫着波浪短发的中年女子出现在门口,手里拎着一个网兜,网兜里边是水瓶,脸盆,洗脸帕,水果之类,满脸嗔色。 “妈?” “护士!护士!五床的药水没了——”老妈的身影转瞬消失,这是匆匆忙忙叫护士去了。 你好年轻啊…… 周至只能对着重新空空如也的病房门,在心里默默补完刚刚没说完的那句话。 不一会儿,老妈和护士走了回来,开始给周至换药瓶。 “你看,都回血了!”老妈一面摇起周至的病床,让他呈半躺的姿势,一边抱怨:“一点都不让人省心。” 这时候一个白大褂中年男人也走了进来,笑道:“正好在查房,就觉得是嫂子的声音,果然没错。” 见到白大褂,周至赶紧说道:“新华叔叔,这次又麻烦你了。” 诶?我为什么要说又? 老妈也赶紧问白大褂:“新华,周至这样,几天可以出院啊?” 白大褂就是县医院外科主任路新华,也是爸妈的同学。 周至的家乡,在西南边陲蛮州市下的小县城夹川县,除岭南外唯一一处盛产荔枝的地方。 九一年的小县城就是这样,很多人都相互熟悉,做事多靠关系,稍微有点影响的人物,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 路新华两手揣在白大褂衣兜里,看着周至:“这小子身体好着呢,估计三四天后就可以回家修养了,养好了再来拆线就行。” 周至又道:“谢谢新华叔叔。” 路新华对周至笑道:“你小子还真是乌鸦嘴,我都还没检查呢,就说自己阑尾炎,结果还真说准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周至说道:“昨天踢了一场球,算剧烈运动,到晚上肚子转着圈的痛,我就知道糟了,新华书店有书讲这个——《家庭常见病症诊断》。” “臭小子,可比你爸机灵!”路新华假模假样地检查了一下周至的伤口和吊瓶:“没事儿,小手术而已,就老实躺几天吧。” 说完对老妈说道:“嫂子你该忙就去忙,也不用担心,卦师不说了这小子十六岁就定根吗,这已经快了吧?” 老妈愁眉苦脸:“刚过。” 路新华笑了:“反正周至又不能吃东西,下班来看一趟就得了,就让这小子自己拎着空瓶子去换盐水。” 说完对周至道:“高中生了,没问题吧?” 周至赶紧点头:“没问题。” “什么没问题!新华你不知道,才说抓紧时间去拿点东西,回来看到他盯着药瓶,就跟个傻子一样,水没了都不知道叫护士!” “那不刚睡醒吗,妈你放心,以后不会了。”周至笑道。 老妈感激地对路新华说道:“昨天多亏你了新华,等老周回来,我们一家再来谢你。” 路新华摇头:“我这周老哥啊……啥都好,就是太直,有时候嫂子你也要劝劝。” 老妈赶紧看了周至一眼,拉着路新华走到病房小阳台上,低声道:“新华也知道了?” “巴掌大个县城,啥屁事儿还不是一阵风就吹满城?”路新华也降低了声音。 “其实老周这段时间也辛苦,或者换个地方也不错。”老妈叹了口气:“还是你们这行好。” “好啥啊好,还不是条条蛇儿都咬人。”路新华笑着摇头,继续安慰老妈:“老周哥的人品我们可都是佩服的。这就是苦活累活都干完了,有人想登顺风船。” 然后声音放得更低:“现在才有点风声,嫂子劝劝老哥,该活动,就赶紧活动……” 老妈和新华叔在那里低声私语,却不知道他们的谈话,大部分已经被周至听进了耳中。 前世的周至,从来不关心父母工作上的事情,父母也从来不会在儿女面前说这些,只是让他好好读书学习。 这件事情却是后来很久以后,周至才从大人们聊天中知道的内情。 县里农资公司进到了一批假种子,被买去后秧苗一出来农户们发现了问题,于是告到了工商局。 身为工商局长的老爸了解情况后,要处理农资公司。 而副局长刘长安认为今年是换届之年,如此处理,容易给县里造成被动。 最终刘长安去找县一把手,书记华玉良反应情况; 而老爸则去了蛮州,向市工商局反应情况。 最终老爸从市局要到了指导意见,农民最终得到了公道,但是接下来,县里就开始有风声传出,说今年换届,老爸会被从工商局,调整到统计局。 第二章 新华叔 这年头的财政,税务,工商三个局,是县里最滋润的单位,而统计局就是纯粹的冷板凳,每到人口普查的年份,才会热闹一阵。 工商局的用车是桑塔纳,统计局的用车,则是带洞破风的老野马吉普。 其实这件事情,也说不上谁对谁错,作为深刻研究过《宋史》的人,周至现在倒是看得非常明白,最多只能算是各自都有各自的立场和位置。 而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在如今尚未调整规范的管理体制下,也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如果事情能够晚几个月才发生,那就一点事儿都没有。 因为全国工商系统马上就会迎来一次重大调整,县局将归由市局直辖,而县委对工商系统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 然而这事情偏偏发生在了现在,在如今的双管并行的管理体制下,就偏偏差了这么一口气,就偏偏有了那么一丝的“不在理”。 于是在一些有心人的推动下,老爸这就是无视组织原则,越级上报,给县里造成被动。 于是就有了新华叔现在听到的“风声”。 而这种风声,在另一个时空里,最终真的就变成了事实。 老妈和新华叔的谈话,倒是给周至提了一个醒。 自己今后要想在故纸堆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那现在就必须走出第一步——转入文科学习,考进文科专业。 但如果现在就提出来,肯定会招致家里,尤其是老妈的强烈反对。 因为老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自己如今,又拿不出充分的理由,说服他们。 小小县城里的政治格局,到了九一年已经内卷得非常厉害,这种情形,就跟自己母亲当年所在的双溪镇古井乡一样。 要不是外婆顶着周围异样的目光与非议,咬着牙让自家几个女儿全部上学读书,苏家的女儿们,也就不会有走出古井乡的机会,不会有如今的成就。 以自己前一世的经验来看,人生某些阶段的某些决定,的确是非常关键的。 周至不禁开始思索,到底如何操作,才能解决这迫在眉睫的两件事儿。 如果仅论资历,无论是在夹川政坛,还是在蛮州工商局条线,老爸都是很够的。 知青返乡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工商局秘书。 当时的局长是转业军人,一米八的山东大汉,从解放战争打到抗美援朝的机枪手。 按理说这可是敌军炮火重点照顾的对象,可人家老王直到退伍到夹川工商局,浑身上下愣是连个沙眼都没有,也堪称福将。 当时工商局小院里,小周至最害怕的就是这个老王局。 嗓门粗豪,举手投足都是军人做派,喜欢小孩的唯一表达方式,就是抓起来像沙袋一样抛,常常吓得小周至伊哇乱叫。 虽然耿直豪迈,但是作为七几年的转业军人干部,王局长却斗大字不识一箩筐,就连自己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 所以当县里从返城知青中招人,准备充实行政队伍的时候,老爸一手秀丽的硬笔书法,一下就落入了王局长的大牛眼。 待到听过几篇文章报告,王局长更是笃定,自己这下绝对捡到了一个人才。 老爸的文章报告,尤其善于引用史料典故,结合时事政论,所谓的“引经据典”,在那个年代的干部里边,堪称凤毛麟角。 后来工商局每次开会,王局长基本就是打个开头样板,然后端起茶杯笑眯眯朝藤椅上一靠:“俺这儿就碎碎这多,下面由小周秘书跟大家接着唠!” 那段时间里,工商局的具体事务,其实基本是老爸这秘书在负责,而老王局长,则只管听报告,外加签字而已。 那段经历对老爸的锻炼极大,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老爸又被调去了县财委,再后来又去歧鸣区做了一任区支书,回来就被选送入省委党校培训,成了当时蜀川省第一批进省委党校,拿大专文凭的干部。 党校培训回来之后,正好遇到县里糖业烟酒公司分家,分为烟草公司和糖酒公司。 组织上想让老爸暂任一届糖酒公司的经理,将分家后的业务调整上正轨。 老爸任职糖酒公司经理,其实是会影响到了自身进步的。 在任职前,老爸向组织提出,夫妻都在糖酒公司任职,易惹闲话。 因为老妈知青回城后先是到了县水泥厂,后来又从水泥厂到了供销社,最后从供销社到了糖酒公司做会计。 现在要老爸去,老爸便提出避嫌的要求。 最终组织又将老妈的工作进行了调整。老爸依旧出任了一届糖酒公司经理,而老妈则从糖酒公司,调去了工作清闲且效益不错的环监站。 一步慢步步慢,到现在,那些和老爸同批的党校同学,最次都是副县长起步。 而老爸因为耽误了这四年,虽然后来重新进入了工商系统,也只从县副局长做到局长。 关键是这样还挡了人家的路,副局长刘长安就对老爸很不满,私底下动作不断。 在另一时空里,县里如今这点风声,最终就还是变成了事实。 老爸之前在工商局,干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政绩斐然。 到任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市场。 将以前兴旺繁荣,如今日渐凋敝的长江河鲜市场与竹木粮食市场合并,那里同时也是荔枝旺季时的水果市场。 而将以前的竹木粮食市场予以扩建,底层建成农贸市场,上层建成小商品市场,三层商场。 这个市场非常有特点,因为市场所在的地方叫张家沟,这个市场就在北门口张家沟的低处。 虽然看上去是一个三层的综合性市场,但是在山坡上分别有路通向每一层,因此将之理解为三个空间重叠,内部又有上下楼梯相通的三个独立市场更合适。 这个设计非常成功,对于老百姓购物便利和市场内部人流分散,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即便在多年之后,这个市场已经随时代变迁拆除了,可依旧被年纪大一点的夹川老百姓津津乐道。 而最终腾出来的老农贸市场,老爸将之用于修建家属楼。 这些年,除了县委大院,财政局、糖酒公司、烟草公司这些红火单位,县城里这种七层高的居民楼房几乎罕见,能够住上这样的楼房,可是县里所有人羡慕的事情。 因为筹备的资金有限,老爸采用了部分集资的方式,又因为住房不够,老爸将本该分配给自己的住房资格,照顾了当年即将退休的老职工。 周至一家自己,还住着糖酒公司的老宿舍。 这些举措,都为父亲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心中还在盘算着老爸的筹码,老妈和路新华却已经在小阳台上说完话,又重新来到病床前。 新华叔说道:“你小子啊,从小淘气,操心都不足以形容,简直让你妈提心吊胆!” 周至说道:“新华叔你这就冤枉我了,起码这次跟淘气没关系吧?这回就是纯倒霉!” 路新华刚要笑,就听周至说道:“再说了,新华叔当知青时候的事迹我又不是不知道,我才哪儿到哪儿?” “你这混小子!”路新华假意要发作,跟着又叹了口气:“你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有多惨,只除了你爸这个特例!” “当年我们下到歧鸣区的知青,还真没有不服他的。” “哎哟还真没听老爸说过些……”周至很感兴趣:“新华叔,你得给我讲讲。” “呵呵呵,那可三天三夜讲不完……简单说吧,我们都饿得痨肠寡肚,就你爸,白天跟着乡亲学种水稻、种玉米,种蔬菜,抽空还收粪集肥,而且……竟然还养起了两口猪!” “不是吧?我爸还会养猪?” “怎么不会?!晚上还组织老乡们开扫盲班!可把他能得!” 说到这些路新华有些感慨:“知道叔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吗?就是那年过年,全乡的知青都跑到你爸那里,咱们在那里杀年猪!” “也没什么调料,那道白水肥肠,我们还是蘸着姜蒜调料吃的……” 白……白水……肥肠?那玩意儿都能下嘴? 不过转念一想可能还真是,那个时候最缺啥? 缺油。 而肥肠这玩意儿啊……就油多! 新华叔居然还咽了口口水,好像回味起当年那道美味:“因为你爸,我们歧鸣乡一直就是先进知青集体!到返城时,也是第一批!” “比起后来那些三抽一……算了,说这些你也不懂……” 这还有啥好不懂的,第一批返城的知青,工作什么的都比较好安排,主要都是政府部门,跟后面进化肥厂水泥厂的那些就不一样。 “所以你小子机灵劲儿给自己留着,其余多学你爸。”就听新华叔继续说道:“后来他到歧鸣区当支书,满乡的乡亲们高兴得很,奔走相告,说咱们的周知青又回来了!” “歧鸣乡……反正到现在我没敢回去看看。” 估计这就是当时没少在乡下干坏事儿,怕老乡提起旧事儿丢人。 周至却笑道:“这有什么不敢去的。新华叔叔你不会送医疗下乡?” 第三章 杨和 新华叔一愣:“什么送医疗下乡?” “歧鸣乡的医疗条件不大行吧?新华叔你现在是医院的二把手,组织些人手,带上一些针药什么的,去歧鸣乡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做做体检,简单病症治疗治疗,再培训一下卫生站的医生,对新华叔你来说,不难吧?” “诶——?”路新华不禁眼神一亮。 “我相信新华叔叔以这样的姿态回歧鸣乡,乡亲们肯定会非常欢迎的。” 周至笑道:“新华叔返城后就考上了医学院,从这上头论,也算是之前那几年乡亲们培养出来的嘛!这就叫——浪子回头金不换!” “有道理啊!”路新华顿时给整开心了,然后突然反应过来,瞪着眼:“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没大没小!讨打!” 说完又对老妈说道:“嫂子看看你家儿子,是真的没啥好担心的,我得去院长那儿一趟,就先这样?” 在旁默默听着一大一小斗嘴的老妈呵呵道:“那你赶紧去,别耽误了正事儿,这回真是又给你添麻烦了。” 路新华刚走了,病房门口却又冒出一个脑袋:“周至,可找到你了。阿姨你也在啊?” 却是周至在学校里的同桌,杨和。 周至在学校里成绩也算是不错,但是仍然属于调皮捣蛋积极分子。 如今的小县城里,即便是最好的中学,教学质量也就那么回事。 不过现在还好,越往后,和大城市的学校相比,这个差距会被拉得越大。 周至这一届有一个文科班,三个理科班,其中一班是文科,其余三个是理科。 虽然高二才正式分班,但是在周至他们中学,分班不过就是一次小调整而已,大部分基本从高一就定了。 周至所在的是二班,其实到了高二,就会变成理科。 周至是比较喜欢文科的,但光看成绩的话,两科也比较平均。 之所以选择读理科班,还是因为当下非常流行的说法。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根本原因,就是文科读出来,不太好找工作。 教学水平的整体局限,就导致现在的夹川中学,每个班都有几个水平一般的科任老师。 比如周至所在的理科二班,语文老师李大山,除了一手漂亮的粉笔板书,业务水平实在是马马虎虎。 周至也不大听李大山讲课,该学该读该会的,他早就会了,语文课就是他阅读金庸古龙的时间,都是从街边书摊上借来的。 但是语文成绩,依旧基本保持在全校第一。 李大山其实也不大管周至的,因为《史记》和《资治通鉴》,就连他自己都没有通读过。 而周至这娃的古文底子,却是来自夹川县教育系统第一人,这娃的四表舅——苏安城。 苏安城幼年读的是私塾,解放前国府南京教育学院毕业,是夹川出去的第一个正牌大学生。 解放后苏安城担任了夹川县第一任教育局局长,新中国夹川县的教育事业,基本都是他老人家白手起家,一步步规划出来的。 古井乡的大家族对教育都很重视,王家、刘家、苏家,三族在解放后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执,差点引发一场械斗。 不是为了争夺土地、水源,而是为了争夺小学校址。 最后四表舅表态,苏家将私塾拿出来,大家也不用兴修了,就地改成小学! 这才让古井乡小学,得以落在苏家附近。 苏安城到现在已经八十多了,古文功底,毛笔书法,甚至水墨丹青,都是一流。 老爸发现儿子这方面的天赋后,让他跟着四表舅学习过一段时间。 四表舅教育绝对有自己的一套,没有具体指导学习,只教会周至一件事情,如何读书。 结果就是周至的阅读量堪称恐怖,家中书籍读完之后,每个周末便泡在新华书店,知识面极广,尤其语文功底,老师李大山都不敢和他硬杠。 甚至有一次李大山去市里开会,直接让周至在班里代课《孔雀东南飞》。 那两堂课全班同学都听得如痴如醉,一班班主任徐有志路过教室,也停下来听了一耳朵。 结果一停就站完了两堂课,完后等周至出了教室,徐有志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他想不想转到文科班去。 不过在当时,徐有志也就是说说而已。 杨和是农村孩子,是周至同桌,觉得有周至这样的同桌很光荣,于是两人成了好朋友。 县里如今十个区,好多所小学,三所中学。 但如今还只有两所中学有高中,就是夹川县中学和马街镇中学。 矬子里边拔大个,夹川县小的教学质量最高,里面的学生基本都会进入县中学初中部,占掉绝大多数的入学名额。 因此同一届的孩子,初中基本都来自小城内,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做年级同学,相互间非常熟悉。 而其它乡镇的小学,只有极少数非常优秀的,才能够考入县中初中部,一届也就十来个。 但高中就不一样了,高中是大班,人比初中班多,而且中考会走掉一部分初中同学。 九一年的夹川,很多家庭的孩子如果学习好的话,能走中专就走中专,因为这样可以提前几年参加工作。 还有少数成绩差的,也会被挤到马街中学的高中部去。 所以县中的高中部里,来自乡镇和其它几个初中的同学就多了起来。 乡镇来的同学住校,上晚自习;城里同学走读,晚上在家做作业。很自然就分作了两个团体。 不过到周至这里又是特例。他在城里同学里有死党哥们儿,在乡镇住校同学里,也有死党哥们儿。 周至特别欣赏那些乡镇同学的品质。 就拿杨和来说,这娃的父亲老杨头当年也是一个传奇,二十岁就在夹川县城里开着绸缎铺子,身上穿绸衫,脚上蹬皮鞋,打麻将都用银元金条。 四九年前还在老家白米乡,买了两百亩地喜迎新中国。 老头结婚很晚,和杨和妈差了二十岁,直到四十多才有了杨和大哥,五十才有了杨和。 杨和考上县高中后,家里拿不出钱,按照杨和大嫂的意思,就是干脆别读了,回家耕田种地不也挺好。 最终杨和禀告老父亲,给兄弟分了家,然后将自己那份房产典给大哥,由大哥大嫂供他继续读。 这也不能怨兄嫂心狠,兄嫂家里也没剩余。 城里干部工资都还未满百,农村家里,能保你有饭吃,有衣穿,但是真不能保你有钱花。 何况兄嫂还有自己的孩子。 能做到如杨和兄嫂这样的,就已经不错了。 据周至所知,学校里像杨和这样的同学,还远不止一个。 这些同学基础太差,能考入县中已经勉强,除了个别,大部分学习成绩一般。 但是却都有个特点,那就是非常认真刻苦,下了晚自习跑到厕所边路灯下继续苦读被老师逮到的,不止一个两个。 相比于这些同学,周至家里父母一个月工资,还有老妈找外快的收入,加起来有三百,虽然有外婆在家里,迎来送往的人情开销不少,但是绝对称得上“阔绰”。 还有即便工资就那样,但是作为县工商局长,老爸就算再清廉,单位的福利劳保,逢年过节收到的小礼品,也是不少的。 比如每年荔枝上市,周至家里绝对不缺荔枝吃。 周至便会拿一些去晚自习上,和上晚自习的同学们一起分享。 然后又因为掌控着家中假期和周末的厨房跟饭桌,周至也经常利用“职务之便”,邀请关系好的住校同学到家中吃饭。 外婆和老妈都是农村出来的,都喜欢热闹,喜欢孩子。 尤其喜欢农村孩子。 还有,呃,女孩子。 老妈就不止一次抱怨,家里假期中,周至的客人,比来看望外婆的还多。 周至喜欢农村,以前假期里爱去舅舅家,后来有了自己的农村朋友后,就喜欢在放假的时候去农村同学家。 一般一去就是一两周,还喜欢帮着干活,不过不是什么品行优良,纯粹就是好奇和兴趣,倒是跟舅舅和农村同学,也学了不少乡下本事儿。 杨和身上的品质让周至非常佩服,第一次跟他回家,就见他从进门开始,放下书包先跟父母兄嫂打招呼,接着给周至倒水,然后拿起扫帚就开始打扫院坝堂屋。 打扫完又挑起一担谷子去粮站打米,那真是从进门就开始忙,一分钟都不待停歇的。 十七岁的年纪,挑着一百斤的挑子,走上田坎后还能让周至追不上。 第四章 卫非 第五章 回家 第六章 死党 第七章 解题 第八章 老爸 第九章 老马 第十章 大姑 第十一章 小六姐 第十二章 吵架 第十三章 豪宅 第十四章 朱大璋 第十五章 计划 第十六章 偷拍 第十七章 误会 第十八章 冯雪珊 第十九章 约定 第二十章 余大爷 第二十一章 卫宜 第二十二章 卦说 第二十三章 编辑 第二十四章 文章 第二十五章 二嬢 第二十六章 往事 第二十七章 交锋 第二十八章 妖孽 第二十九章 吴灵均 第三十章 何大勇 第三十一章 小娟儿姐 第三十二章 调查 第三十三章 回乡 第三十四章 同志 第三十五章 宋玉成 第三十六章 交流 第三十七章 小孩不会骗人 第三十八章 关婷婷 第三十九章 家庭会议 第四十章 加分 第四十一章 校园 第四十二章 春节 第四十三章 气球 第四十四章 年饭 第四十五章 对子 第四十六章 卧铺汽车 第四十七章 电视台 第四十八章 报酬 第四十九章 许安心 第五十章 导游